- 索 引 號
- 07B230315202500193
- 信息所屬單位
- 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
- 信息名稱
- 對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1155號建議的答復
- 文 號
- 農辦議〔2025〕188號
- 生效日期
- 2025年07月28日
- 發布日期
- 2025年07月28日
- 內容概述
- 水生生物是維系自然平衡的重要一環,禁漁后局部水域出現“魚多了”情況,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在少數封閉型湖泊水庫,青魚、草魚、鰱、鳙等“四大家魚”無法在湖庫等靜水環境中自然繁殖,不再捕撈后,個體增大,顯得“魚多了”;鯉、鯽、鳊、魴等可以在靜水環境中繁殖,禁捕后數量快速增加,存在群落結構失衡等風險。二是在部分開放型水域,一些魚類因特殊水文條件吸引或因洄游、索餌、繁殖等習性驅動,在特定時間可能在閘壩下等局部水域產生季節性聚集現象,會在視覺上呈現“魚多了”的表象。三是長期投喂引發“馴化效應”,無捕撈威脅環境下,野生魚對人類活動警惕性降低,更敢于靠近岸邊覓食;人們長期在局部水域投喂形成穩定食物源,吸引魚群長期駐留,也會形成“魚多了”的現象。 下一步,我部將會同相關部門繼續加強珍稀瀕危物種保護與人類活動管控,進一步深化重要棲息地修復,持續推進生態流量保障和水工程生態調度,繼續優化長江流域水利樞紐生態調度,提高水生生物自然繁殖效果。嚴格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規范開展涉漁工程專題影響評價,探索創新涉漁生態補償資金使用管理,提升生態補償措施落實效果。
- 索 引 號
- 07B230315202500193
- 信息名稱
- 對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1155號建議的答復
- 文 號
- 農辦議〔2025〕188號
- 信息所屬單位
- 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
- 生效日期
- 2025年07月28日
- 發布日期
- 2025年07月28日
- 內容概述
- 水生生物是維系自然平衡的重要一環,禁漁后局部水域出現“魚多了”情況,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在少數封閉型湖泊水庫,青魚、草魚、鰱、鳙等“四大家魚”無法在湖庫等靜水環境中自然繁殖,不再捕撈后,個體增大,顯得“魚多了”;鯉、鯽、鳊、魴等可以在靜水環境中繁殖,禁捕后數量快速增加,存在群落結構失衡等風險。二是在部分開放型水域,一些魚類因特殊水文條件吸引或因洄游、索餌、繁殖等習性驅動,在特定時間可能在閘壩下等局部水域產生季節性聚集現象,會在視覺上呈現“魚多了”的表象。三是長期投喂引發“馴化效應”,無捕撈威脅環境下,野生魚對人類活動警惕性降低,更敢于靠近岸邊覓食;人們長期在局部水域投喂形成穩定食物源,吸引魚群長期駐留,也會形成“魚多了”的現象。 下一步,我部將會同相關部門繼續加強珍稀瀕危物種保護與人類活動管控,進一步深化重要棲息地修復,持續推進生態流量保障和水工程生態調度,繼續優化長江流域水利樞紐生態調度,提高水生生物自然繁殖效果。嚴格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規范開展涉漁工程專題影響評價,探索創新涉漁生態補償資金使用管理,提升生態補償措施落實效果。
對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1155號建議的答復
發布時間:2025年07月28日
字體:[大 中 小]
陶駿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因地制宜分類優化“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實施方式的建議收悉。經商水利部、生態環境部,現答復如下:
2021年以來,我部發揮牽頭抓總作用,會同相關部委和沿江15省(直轄市),多措并舉、持續發力,推動長江十年禁漁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魚類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呈現逐步恢復態勢,長江江豚數量實現歷史性止跌回升,但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等級仍處于“較差”的低位,保護修復依然任重道遠。
一、關于“抑”“育”結合,力促各野生魚類種群數量平衡
水生生物是維系自然平衡的重要一環,禁漁后局部水域出現“魚多了”情況,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在少數封閉型湖泊水庫,青魚、草魚、鰱、鳙等“四大家魚”無法在湖庫等靜水環境中自然繁殖,不再捕撈后,個體增大,顯得“魚多了”;鯉、鯽、鳊、魴等可以在靜水環境中繁殖,禁捕后數量快速增加,存在群落結構失衡等風險。二是在部分開放型水域,一些魚類因特殊水文條件吸引或因洄游、索餌、繁殖等習性驅動,在特定時間可能在閘壩下等局部水域產生季節性聚集現象,會在視覺上呈現“魚多了”的表象。三是長期投喂引發“馴化效應”,無捕撈威脅環境下,野生魚對人類活動警惕性降低,更敢于靠近岸邊覓食;人們長期在局部水域投喂形成穩定食物源,吸引魚群長期駐留,也會形成“魚多了”的現象。
近年來,我部一直對禁捕水域魚類等資源恢復情況進行跟蹤監測和專題研究,2024年選擇江蘇太湖、湖北梁子湖兩個典型水域開展了專項調查和系統評估。研究表明,禁漁后一些生命周期短、繁殖快的低營養級魚類資源首先較快恢復,并通過食物鏈為較高營養級魚類、鳥類提供食物,不同營養級魚類此消彼長、波動式調整,種群和群落結構通過自我調節不斷優化,最終達到生物多樣性水平更高、群落結構更穩定的新平衡狀態。總體看,按照當前的生物多樣性恢復速度及生態環境現狀,在未來一段時期內魚類資源量仍將處于資源承載力范圍內。
目前,我部已儲備了相關應急性政策和針對性措施。下一步,我部將指導各地進一步加強跟蹤監測和情況研判,研究制訂相關應急預案,一旦在封閉型湖泊等局部水域出現特定魚類資源增長過快導致種群結構失衡等情況,將及時組織專家進行專項評估,按照“一湖一策”要求制訂調控方案,采取調整放流結構、修建過魚設施、促進河湖連通等措施進行生態調控,防止出現群落結構失衡等風險。
二、關于重塑生態網絡,重構長江平衡穩定的水生態系統
近年來,水利部健全生態流量監管體系,提出長江流域85條跨省河湖131個斷面的生態流量目標,推動長江經濟帶10省市均出臺小水電生態流量監管辦法,實現長江流域73條跨省重點河流、114個斷面生態流量監測信息實時展示、監測預警。生態環境部完善珍稀瀕危物種保護政策,先后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5—2030年)》等,規定了中國淡水魚類受威脅等級,并部署加強了就地、遷地保護和野生水生動物救助等保護工作。我部加快推進旗艦物種拯救行動,2024年中華鱘放流規模首次超過100萬尾,據測算已有約11萬尾幼魚通過長江口進入海洋,生長狀況良好;開展鄱陽湖、洞庭湖枯水期長江江豚應急救護,統籌推進就地和遷地保護;長江鱘野外自然繁殖試驗取得重大突破,2025年4月在赤水河干流首次實現自然產卵和成功孵化。科學實施增殖放流,統籌增殖放流規劃布局,進一步提高區域性物種和珍稀瀕危物種的放流數量比例,強化對民間放流、宗教放生等行為的監督和管理,防治外來物種侵害,促進生態修復。加強水生生物資源監測,已布設1個部級監測中心、15個省級監測站和700多個監測點位,建立了覆蓋長江流域“一江一口兩湖七河”等重點水域的水生生物資源監測網絡,每年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組織開展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推進水生態監測評估工作。監測數據顯示,2021—2024年,長江流域共監測到土著魚類344種,較禁漁前(2017—2020年)增加36種,但仍有99種魚類未監測到,“四大家魚”卵苗資源量僅恢復到歷史最好水平的30.5%。
下一步,我部將在實施常規資源調查監測和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年度評價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長江水域生態網絡現狀與結構問題的調查與研究,今年將重點組織開展鄱陽湖、洞庭湖等6個典型水域以及中華鱘、長江江豚2個重點保護物種的專項調查,持續摸清長江生物資源底數,科學評估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情況,會同相關部門加快推進長江流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
三、關于營造良好非生物水環境,保障各類水生物自然繁育
近年來,我部加快推進棲息地保護修復,嚴格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部署開展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優化整治工作,生態補償資金落實率從2021年13%提升至目前的76%,指導督促貴州等地落實好生態破壞問題整改要求,持續降低涉漁工程對水生生物影響。水利部組織實施水工程生態調度,2024年共開展金沙江下游、三峽、丹江口、漢江中下游水庫生態調度試驗17次,宜都江段“四大家魚”產卵規模創紀錄達342億粒。持續開展長江非法采砂、非法矮圍等專項整治,長江干流規模性非法采砂基本消除,清理取締長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陽湖區63處非法矮圍,恢復水面約45平方公里。生態環境部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專項行動,推動長江流域各省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問題整改率均超過99%。推進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推動沿江11省市畜牧大縣完成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編制,指導長江流域19省份已全部簽訂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跨省流域聯防聯控協議,加強流域水環境風險防范。經過努力,長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長江干流5年保持Ⅱ類水質,2024年長江流域水質優良(I—Ⅲ類)國控斷面比例達98.6%,較2020年提升1.9個百分點。
下一步,我部將會同相關部門繼續加強珍稀瀕危物種保護與人類活動管控,進一步深化重要棲息地修復,持續推進生態流量保障和水工程生態調度,繼續優化長江流域水利樞紐生態調度,提高水生生物自然繁殖效果。嚴格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規范開展涉漁工程專題影響評價,探索創新涉漁生態補償資金使用管理,提升生態補償措施落實效果。
感謝您對我部工作的關心,希望繼續對“三農”工作給予支持。
聯系單位及電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021-62455171
農業農村部
2025年7月28日
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