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記者在重慶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上獲悉,2024年全市糧食總產量1100.7萬噸,創17年新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5%,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56.8%,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達99.6%。
本次會議聽取了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重慶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報告顯示,《辦法》實施以來,重慶各級各部門緊扣科技興農主線,積極推動構建覆蓋廣泛的農技推廣體系,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研發與成果轉化,強化面向生產一線的農技指導服務,各項工作協同發力,為筑牢糧食安全根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提供了堅實支撐。
基礎體系逐步構建。重慶已基本形成以國家農技推廣機構為主,科研院所、高校、農民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農民技術人員等相結合的“一主多元”的農技推廣體系。全市目前共有國家農技推廣機構1206個(市級9個、區縣級230個、鄉鎮級967個),集聚市農科院、市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西南大學等高校,聯合46家農業科技創新企業,帶動3200個社會化服務組織,形成農技推廣合力。
農技推廣服務效能逐步提升。全市建成7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平臺、119個科技示范基地,作物育種、農機裝備、生物制造等領域突破關鍵技術400余項,在全國率先建立起魚菜共生智能工廠,崖州灣國家實驗室油菜試驗基地落戶重慶,蠶基因產業技術躋身世界第一方陣。建設274個協同推廣示范基地,推動126個農業重大新品種落地生根,促進182項農業重大新技術熟化應用,冬油菜推廣面積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2025年獲批國家農機研發制造推廣一體化試點。
要素保障持續強化。6個種質資源優勢基地建設項目納入“十四五”重大項目清單系統推進,為農技推廣提供基礎硬件支撐。財政投入力度持續加大,2024年財政安排6.26億元用于糧油綠色高產、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等項目,按標準分類落實農技特殊崗位補貼,先后落實資金1.7億元支持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重慶市國家重點區域畜禽基因庫等項目建設,2025年爭取國家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資金5853萬元,為農技推廣工作提供資金支持。(第1眼TV-華龍網 陳雨)